兩岸金融合作 帶來多少就業機會
類別 : 兩岸職場新聞
更新日期:2009/6/5
2009年4月26日,由海峽兩岸關系協會會長陳雲林與海峽交流基金會董事長江丙坤簽署簽定《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後,銀行、保險、證券期貨等三項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備忘錄(MOU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可望於近期內簽定。MOU簽定後,未來兩岸金融機構包括證券、保險、銀行等將可相互設立子行、分行及相互參股等,並且中國大陸對其QDII對臺股的投資上限,可望由3%提高至10%,以目前中國大陸QDII規模初估,可來臺投資金額約300億新臺幣。
在協議簽署的第二天,中國銀行新聞發言人王兆文近日表示,中行希望盡快能在臺灣設立分支機構,成為首批在臺設立機構的中國大陸銀行。

MOU促進金融就業機會,臺灣更沾光

江丙坤表示,相信開放陸資來臺,實現雙向投資,將為進一步增加臺灣的就業機會和市場附加值作出貢獻。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教授表示,特別是未來雙方簽訂MOU之後,兩岸將依據對等原則互設機構並允許對方進入自己的市場。相比之下,臺灣地區業者的積極性更高一些。
今年以來已經有7000多個團、20萬人次的大陸遊客赴臺旅遊,如果大陸銀聯卡能在臺使用,這就方便內地遊客;加上對於在廣東、江蘇等省臺商融資難問題,迫切需要兩岸提供一個開放、合作的金融服務體系。《協議》實質性,可操作性比較強,兩岸金融合作有望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臺灣金融人士:中國大陸機會多

林先生,臺灣資深金融人士,在他看來,兩岸簽訂MOU,事實上已有點晚,對臺灣之金融界當然想早點往中國大陸發展,但因臺灣能參股之銀行或證券公司規模,大概只能二、三十名之中小型公司,愈來愈難跟內地競爭。
他認為大陸至臺灣新設或許會增加臺灣一些就業機會。大陸金融機構如能至臺灣設分行,除非是收購(如政策上允許),否則會象在臺外商分行加數會擴充很慢,因臺灣銀行已如米鋪般過剩,主管機關限制每年只能五家分行。一般金融機構均想快速擴充通路,所以外商在臺現都透過並購,金融風暴之前如火如荼,目前暫停滯。

至於臺灣至大陸若不是新設,則在原有金融機構下參股及合資,能增加之高級就業機會較有限,除非因股本增加由原先之區域性金融機構變成全國性機構,那就可增加內地就業機會。在臺灣若沒人介紹,很難進入這些財團的管理層,因他們均習慣內派人員至中國大陸。至於一般的操作層,仍然會有一些新興的就業機會出來,適用於中國大陸的入門級或中級人才。

對此,兩岸金融人士應該作何准備?聚賢華爾街金融CEO石永明表示,“兩岸文化和語言都能夠溝通無礙,而臺灣由於競爭激烈,人才外溢也是必然。若能夠將臺灣在國際化背景下融貫中西的運營經驗帶給中國大陸市場,則對於提升中國金融市場的整體競爭力還是很有優勢的。問題是,雙方對於互派的人員必然相當重視,非心腹不能派遣,而這些資深人員能否以創業的心態去面對則相當關鍵。總體來看,市場這么大,機會當然比困難多。”